查看原文
其他

投资人甲方变乙方,创始人6小时回复“你哪家机构?没听过”

阿布 融中财经 2023-05-25
THECAPITAL


投资人和创业者的强弱位置,正在互换。

本文4115字,约6分钟

作者 | 阿布  编辑 | 吾人

来源 | 融中财经

(ID:thecapital)


“估值的问题其实不是最敏感的,现在问题的关键是,估值高的不合理的情况下,想投都不一定能投进去。”华南一家头部机构合伙人告诉融中财经记者。


半导体等赛道崛起的背景下,一些头部项目的投资逻辑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。


过去,在尽调后,投资机构主要考量的问题就是“是否划算”。以某一个估值买入,在卖出时能否赚到钱——这是人民币基金的基本逻辑。


但现在,项目方并不给投资人太多考虑时间,就这个价格,投不投?


“这还算好的。”上述投资人直言,“问题是投不进去啊。”


“投资机构成了乙方。”


01

甲方乙方:

“有机构介绍PPT吗?”

年前,张丹阳拿到了一家芯片项目创始人的微信名片,加上微信,张丹阳第一时间与创始人沟通了意向,并想要进行深一步的面谈。


“年后吧。”对方告诉他。


转过年,再一问,对方已经去东北滑雪了,“那咱们春节假期后再约?”张丹阳发了过去。


“好。”


年后,张丹阳有一次发出了见面的邀约,“您看最近是否有时间见面沟通一下?我最近刚好去成都出差。”


对方没有在回复消息。两天后,张丹阳再次询问,6个小时候,对方终于回了一句话:“先把你们机构的介绍发我看看吧。”


今天,创业项目才是舞台的主角。


过去,投资机构的强势地位逐渐被削弱。曾几何时,中关村创业大街一条百米的胡同,7、8家孵化器、创业咖啡林立。一个咖啡厅,坐着的都是谈项目的。“200万,10%股权。”这是当时种子项目寻求融资一个普遍的价位。


投资人西装革履,出入各种咖啡厅、五星级酒店。给年轻的创业者30分钟时间,“说一说你的梦想。”


腾讯初期,马化腾曾苦于没有变现渠道,前来找张朝阳想卖掉 QQ ,张朝阳不仅果断地拒绝了他,还抛出了那句经典语录:你这东西,我找几个大学生不超过 3 个月做得都比你好,根本就不值 50 万。


2013年初,在金沙江国贸三期的办公室里,张一鸣对朱啸虎说出了自己对今日头条B轮估值的期望。


今日头条A轮的投资人SIG董事总经理王琼和朱啸虎是上海交大的校友,在王琼的鼓动下,B轮的时候,张一鸣第一个就找上了朱啸虎。


但朱啸虎却毫不客气的拒绝了张一鸣。“那时候,新浪的市值不过30亿美元,5000万美元的估值投一个移动端的新浪,你让我怎么赚钱?”朱啸虎如此说道。后来,每每提起今日头条,朱啸虎总是遗憾不已。


那些年,市场上流传的都是投资人花样拒绝项目的故事。但如今,故事的主角换了人。“作为人民币基金,我们对于估值十分敏感,在投资额度上也确实没办法像美元基金一样一把就All in。但现在,已经容不得我们选择了。”李庆国是华南一家人民币基金的投资总监。


“项目根本不给我们犹豫的时间,刚要想一想,对方没额度了。”李庆国直言,“根本不是我们投不投的问题,是对方,要不要我们的钱的问题。”


“项目才是甲方,投资人是乙方。”


甲方乙方身上互换之下,尽调成了背调。


张桐回忆,“我们去年底想要投一家项目,结果对方让我们做一个机构介绍PPT。”


即便是业内的一线机构,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。


在消费项目较火时,一些出发3、4年的项目份额难求。也出现了项目要求投资人写小作文的故事。“给我们发了个问卷,先介绍自己,还有论述题,让我们谈一谈对项目、行业的看法和观点。”


“先写问卷,再看是否接触。”张桐无奈的说。


“很多时候,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了项目方的联系方式,加为好友,结果对方根本不通过。”张丹阳叹气。


02

强弱转换:

“我的项目不准尽调”

如果说投资人找不到项目方联系方式是被拒绝的第一道门槛,那么不准许尽调就是第二道。


此前,有个非常头部的民用制造项目开放融资。作为行业头部项目,在全球范围内的排名都是第一位。这样的项目刚刚传出融资消息,投资人蜂拥而至。


为了“走后门”,创始人大学老师的朋友、校友、前轮投资人介绍、政府介绍,各种关系轮番上阵,就为了能拿到一点份额。


“好不容易联系到了,准备迈入尽调阶段了,对方拒绝了我们。”武得积回忆。“当时他们采取的流程是股权+债券的模式,需要投资方竞价。只有认购一定比例的无息债股份额才能获得B类股投资资格。


即便如此,超过一百家投资机构仍然提供了保证金和竞价申请。“当时,想要投资这个项目的机构缴纳的意向金就超过10万美金。”


有意思的是,由于项目过于火爆,甚至还出现了中间商赚差价。该项目甚至给出了风险警示:“家更不要花钱托中间人或者大疆内部员工来说自家的好话,这样只会为自己减分,白花冤枉钱。”


强势态度背后,是项目在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地位。


“当时还看了另一个医疗项目,独角兽明星,但是不开放尽调。“武得积苦笑着说,”真正做到了对一二三线机构一视同仁,谁也不可以尽调。


“项目不让尽调,这从根本上打破了我们的底线,上面这两个项目都没投。” 武得积复盘。


故事并没有“解气“的反转,如今这两个项目发展良好。其中一个更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强大的影响力。


投资人地位转换背后,有关一级市场募资难,也有关产业方向的升级转换。


在投资人最在金字塔尖时,一级市场的钱较为充裕。投资的项目也大多是模式创新项目。2018年,双创之风渐渐停止,取而代之的是资管新规的行业洗礼。投资机构无法再大手笔的撒钱,辛苦募资的同时,产业升级转换,让高端制造的项目走入产业舞台的中央。


不同于互联网、消费项目诸多的年轻创业者,这类项目的创始人大多有很长的从业经历,对于融资方面,也有不少经验。


投资人们想要找到真正的好项目,需要躬身产业里挖掘。“如果时随机的投资一些芯片项目,没有形成产业协同布局,在投资一些强势项目时就比较难拿到份额,企业会觉得机构没有系统布局能力,也无法提供资金之外的资源赋能。“


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,CVC机构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。对于产业资本而言,由于身处某一个行业成熟的生态圈,可以为被投项目在上游采购上获得稳定的原料供应,下游销售中客户明确。当然,这是比较理想的资源匹配状态,也是独角兽企业合作时的心态。


比如,美团投资通过布局服务于商家、消费者和合作商的企业,伴随投资业态扩大,被投企业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快速协同,这种天然的产业场景和产业资源,能够实现多赢。


纯财务机构想要投资一些产业内的头部项目,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布局,提供不了资金之外的资源,想要拿到份额就非常困难。


03

语言的艺术

“跟项目聊天,需要技术

别太多‘艺术’”

估值对于投资机构是风险线,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,尽调就是暴露风险,然后通过群策群力,讨论这个风险是否能够承担。并最终进行决策。


现实是,一部分投资机构没有独立决策的能力。


吴清就职于一家小机构,“我们的投资基本就是跟投。每一个投资决策虽然是投决会确定的,但主要还是看创始合伙人的意思。”


“一些项目哪怕都觉得投资了,甚至都打款了,创始合伙人一琢磨,觉得风险太大,就又反馈了,让投资经理去要钱。”吴清无奈,“你觉得不可能?可这种事甚至很普遍。三流机构的尽调就是跟风大机构而已。”


虽然投资机构强调独立决策,但是真能克服欲望,逆风前行的还是少数。反而是越来越多的中小机构,更愿意报团取暖。当前,业内已经有两个明显的现象:


一个现象体现在投资方面:早期项目跟投一大堆,但没有人领投。大家都在等待头部大机构出现。“项目出来,跟投的先确认份额,然后等大机构出来领。”深圳一家头部基金经理直言。


另外一个现象则体现在撤退上:如果一家项目拿到了数个TS,那跟风的人就会更多,一旦这个项目有一家机构撤了,那其他几家往往也不投了。


看上去像是一场闹剧,但现实就是如此。这就是内卷:先把企业哄得像个明星,估值抬得恨天高,但发展中稍有困难,马上被市场踩踏。


而对于头部项目,则会越炒越热。尽调也成了“走过场”。


投资看上去是个光鲜亮丽的职业,每天穿着西装行走在高档物业,和公司管理层讨论上亿的估值和投资。但事实上,这些钱和投资经理本人是没什么关系的。但身处其中,难免有一种,“我也很牛吧”的错觉。


创业项目对于来访尽调的投资人,也有颇多吐槽。“来投资访谈的,动不动就什么行业趋势,你要是没有点上市后千亿市值的梦想,就是目光短浅、胸无大志。”张恒是一家新能源项目的创始人。


在行业20年,他决定自己单干。过去,他在干事的一线,对于资本并不了解,创业后开始对投资行业有一些接触。“一些投资人确实能力不强,提出的问题,就完全不了解这个行业。在访谈的时候,总想着给我们上课,但说的和具体业务关系不大,有的就是吹嘘一些自己过去的辉煌历史,给我们大讲特讲营销业务。但对于业务底层逻辑,绝口不提。”


“讲不清业务,就喜欢聊中美格局,AI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启示。”


张恒回忆,在尽调中,有一部分投资机构是聘请第三方机构,做比较标准化的尽调。“但是也有一些头部基金,非常专业,尽调小组都是按照行业细分。对我们业务的了解比较深刻,这是我们更喜欢的投资人,他们有更强的独立判断能力。”


04

努力做pr的VC

“为了募资,也为了投资”

“我们最近两年也在加强机构品牌宣传,虽然过去业绩很好,但是出去投资,人家项目都没听说过我们,还得特意去搜下官网。”魏迪直是一家机构的pr。


“我们加强宣传,一方面,是希望在面对更头部项目的时候,品牌信任感更强,另外一方面,也是希望在募资上,有所帮助。”


去年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,阻碍了投资人出差的角度,但在品牌宣传上反而有所增强。“闲着也是闲着。”魏迪直言。“上海封控的时候,团队先是做产业研究,然后做项目复盘,最后开始约采访。”


一些机构的大佬,开始自己上手做pr,写文章、做直播。一些平日里较少现身的美元基金合伙人,开始频繁出现在媒体的报端。那些曾经拒绝过的记者,也被投资人拉着想要聊一聊自己当前的看法。


更大的压力给到投资人。


募资难,2022年中国VC/PE市场新成立基金继续下降,LP出资谨慎,GP两极分化更加明显。完成募资的基金中,小规模基金占比增多。


子弹并不充沛的情况下,面对估值头部项目,难以痛快出手。


即便是仍有储备,面对一个超预期的高估值,投不投,也需要考量。但很显然,越是确定性高的头部项目,估值就更难谈。


“尤其是热门赛道的项目,即便是短期行业波动,估值下调,但创始人对于自身的预期也并不会有太大调整,他们可能会暂缓融资,但不会降低估值。”


随着疫情负面效应逐渐出清,这类项目的估值在今年将迈上更高的台阶。


在这样的循环下,投资机构更希望建立一个强品牌,助力自身募资。起码,不能加项目微信时,得到一个 “哪家?没听过”的尴尬回复。


(应采访嘉宾要求,武得积、李庆国、张丹阳、张桐、吴清、张恒、魏迪为化名)

END




010-84464881
商务合作:010-84467811
转载请点击菜单栏-联系我们
加读者群请关注融中财经并回复“入群”

· 融中热搜 ·
【专刊】盛景十五年 | 【专刊】嘉御资本 
【专刊】达晨财智 | 【专刊】歌斐资产 
【专刊】诺亚控股  | 【专刊】中科院科创投资联盟

【封面】尚颀十年 | 【封面】李开复
【封面】东方富海 | 【封面】同创伟业 
融中朱闪: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回顾与展望
王忠民:风险的“模样”与“魔样”
【围炉对话】融中朱闪对话北极光邓锋
来自上海创投圈的30封信-PE篇
让我们铭记2022年的春天-VC篇
VC圈流行“并购退” | VC不投大厂高管了?
新能源车的投资怪圈
 | 有VC搞起了“付费投后”
政府引导基金都搞狼性文化了?
VC扎推去珠海看项目 | 投资人盯上落榜生
深圳拿到了尚方宝剑 | VC围猎合成生物

· GP观察 ·
CMC资本 | CVCA | 澳银资本 | 北极光北汽产投 
 博裕资本 | 达晨财智复星国际 | 高瓴资本高榕资本
国科嘉和 | 国科投资 | 红杉中国 | 洪泰基金 | 华盖资本 
华平投资 华兴资本 | 基石基金 | 凯联资本 | 雷石投资 
 启赋资本 | 深创投 | 盛世投资 | 顺为资本 | 钛信资本 
天图投资 | 温氏投资 | 星纳赫资本 | 一村资本 | 毅达资本 
盛景嘉成 盈科资本 | 元明资本 | 源码资本 
 中科创星 | 远洋资本新鼎资本 | 金沙江联合资本

· 公司 ·
京东 | 新东方 | 爱尔眼科 | B站 | 碧桂园 | 承泰科技
地平线 国电高科 | 国星宇航 | 华大基因 | 康希诺
旷视科技 | 马泷齿科 | 奈雪的茶 | 宁德时代 | 瑞幸咖啡
闪送 | 商汤科技 | 尚品宅配 | 神策数据 | 数据宝
数码大方 | 思必驰 | 微脉 | 微医 | 蔚来 | 沃尔德
西少爷 | 小马智行 | 新瑞鹏 | 亿纬锂能
影谱科技 | 云从科技 | 智行者 | 自嗨锅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